湿地修复让黄河口盐碱滩变动植物乐园

娱乐 2024-03-28 21:37:01 45539

新华社记者 袁敏 吴书光

初冬时节的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静谧中蕴藏勃勃生机:阵阵海风吹来,一望无际的修复芦苇随风摇动,野大豆、让黄罗布麻、河口柽柳、盐碱园白茅静静积攒养分等待下一个春天,滩变在水面觅食的动植卷羽鹈鹕不时激起阵阵涟漪,一行行鸥鹭在蔚蓝的物乐天空翱翔而过……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营市,总面积15.3万公顷,湿地是修复国际候鸟迁飞保护的关键区域,被誉为鸟类的让黄“国际机场”。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口越冬候鸟在飞翔。盐碱园新华社记者徐速绘 摄

近年来,滩变自然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动植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目前该保护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对黄河三角洲来说,缺水是很大的制约。在黄河入海口的码头上船,乘船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河海交汇处。浑黄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和蓝色的海水相互冲击,形成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成为保护区的标志性景观。

黄河含沙量大,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泥沙沉积在黄河三角洲,使其面积不断扩大,“沧海桑田”的故事持续上演。“刚才我们上船的码头,30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老船长张武远告诉记者,“当时还有黄河断流,一刮风就是沙尘暴,地上干裂的缝有20多厘米深。”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只有黄河水丰沙足,才能一步步逼退海浪对土地的侵蚀;而当黄河水沙量不足或断流时,大海则寸寸紧逼,蚕食着新生、脆弱的土地。

如今,现代科技手段让水沙调节更符合自然规律,人、沙、水的关系趋于平衡。

自2002年起每年在黄河汛前实施的调水调沙,通过水库大量泄水,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将大量的泥沙送入大海。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每年的6月19日到7月10日,20天左右的时间。”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静说,“但我们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湿地季节需水量差异较大,比如说春季是植物萌芽、动物繁殖活动最为旺盛的季节,但因黄河下游春季径流量较小,无法靠自流引水实现湿地补水。”

近年来,保护区建成“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引水能力由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近两年生态补水均超过1.75亿立方米。充裕的淡水使得盐碱水不再向上渗透,土壤盐碱度走低,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在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区,过去几年发生的巨变令人赞叹。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介绍,这里曾经被外来有害物种互花米草所侵占,侵占本土生物生存空间,破坏生物多样性,对海岸线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如今,记者站在岸边放眼望去,绿色的互花米草已经不见踪影,滩涂上生长出红色的盐地碱蓬,成为众多水鸟的栖息地和觅食区。

周立城介绍,保护区协同推进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修复、海草床修复和底栖生物增殖四大工程,互花米草清除率达到99%。截至目前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累计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湿地面积增加188平方公里,增长了12.3%,芦苇集中分布面积达40万亩。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地碱蓬给滨海滩涂湿地铺上“红地毯”。新华社记者范长国 摄

生态补水、植被修复,让保护区成为动植物的乐园。据悉,目前保护区内共拥有种子植物685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93种;野生动物1632种,鸟类种类由1992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

本文地址:http://www.sjlddc.com/news/9c599951.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多年冻土融化导致的山体滑坡运动过程和规律获揭示

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工作推进会暨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举行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于巴黎成功主办中法交叉学科高级别研讨会

北京海淀:民俗踩街文化活动在上庄镇举行

​乘着高铁看雄安,揭秘创新加速度!

3D打印电子皮肤具弯曲和感知能力

渝昆高铁二塘跨都香高速特大桥连续梁3号主墩0号块浇筑完成

“气象+高速” 京张高速提升智慧交通保障能力

友情链接